法律,给人们提供了维护权利、解决问题、表达诉求的有效制度路径。随着广大群众法律意识的普遍提高,为了实现便民服务效能的最优化,在2011年,大厂街道就尝试着在群众和法律工作者之间搭起一座公共法律服务之桥—"法律桥"。十年来,"法律桥"公共法律服务机制运作以来,接待群众5300余人次,受理并办结各类矛盾纠纷600余起,提供法律援助82起,接受咨询相关法律问题4200余起,这座"法律桥"俨然已成为大厂地区响亮的法律服务品牌。
十年磨一剑 搭建响亮服务品牌
大厂司法所所长杨振是"法律桥"的奠基人与积极的推动者,谈及当时搭建"法律桥"的初衷,他介绍,在日常工作中,许多群众不知道应该到哪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法院、检察院等法律服务部门又觉得应主动把服务触角向社区等基层延伸。"我们司法所就琢磨在这两个群体之间搭建一条沟通渠道,'法律桥'便应运而生。"
"法律桥"的宗旨是整合辖区法律资源,打造街道法律服务公益平台,满足辖区居民公共法律服务多元化的新需求,概括起来就是:资源共享、社会公益、贴心服务、共建和谐。化解群体性事件带来的社会矛盾,协助大企业解决遇到的法律问题,为辖区居民提供调解和司法确认服务……"法律桥"品牌团聚了一支由法官、检察官、律师、人民调解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组成的专业公共法律服务人员队伍,开辟了公益性便民法律服务新渠道。
2015年,"法律桥"作为基层治理案例被评为"六合区社会建设创新奖"一等奖;2019年,大厂法律服务品牌相关工作经验在全市进行汇报交流。
从1.0版本到3.0版本 法律顾问服务不断升级
为了方便居民咨询了解相关法律问题,"法律桥"在街道辖区内24家分别成立法律服务室,开展律师进网格工作。2015年之前,司法所邀请一批律师志愿者作为社区的法律顾问,开始了纯义务性质的1.0版本服务;2016年至2018年,升级社区法律顾问工作机制2.0版本,实行以奖代补,每年根据社区法律顾问提供服务的成效,评出一二三等奖,激励社区法律顾问们的服务热情;2019年开始,实行给予一定底薪的社区法律顾问工作机制的3.0版本,由各社区依据法律顾问的工作情况,决定是否续聘,激励和鞭策律师顾问们为社区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去年,大厂司法所积极协同江北新区引进的3家律所律师、全体社区的法律顾问及有服务意愿的法律工作者,成立了大厂街道律师志愿者服务队。并重新启用了新华西路218-8号原"法律桥"服务窗口,作为大厂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律师志愿者服务之窗,目的在于把律师服务基层活动机制常态化,让这支有着近50法律工作者的志愿者队伍,利用工作外的时间,为居民提供面对面志愿法律咨询服务。
除此之外,司法所还对接区法院 "行走的天平"青年法官走基层工作机制,在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立法官工作室,固定每周五为居民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在太子山社区设立巡回法庭,方便法官在社区开展流动审判。"我们的初衷就是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实现用法律途径维护民众合法权益,用服务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司法所杨振所长如实地说。
单一实体到多媒体 法律服务模式紧跟潮流
在区级报刊开设"法律桥"公共法律服务专栏,普及群众法律知识;在24个社区中建立法润民生微信群,提供零距离全天候的网络法律服务;配备具有远程视频功能的调解工作室、为特殊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指导服务的心理咨询室、方便辖区及周边街道居民探视狱中亲人的程会见室等功能室。软件发力、硬件加码,"法律桥"组建起一张工作的局域网,使群众不出社区即可享受到相应公共法律服务。
独木不成林,单弦不成音。大厂司法近年来也十分重视孵化辖区公共法律服务非政府组织,陆续指导成立了江北新区光线法律服务工作室、九龙洼社区光芒公益服务中心、新庄社区智信法律服务工作室等,还有老兵调解工作室、律师调解工作室等专业性民调组织,都有力的保障了街道辖区新时代公共法律服务职能的实施。
江北新区是目前唯一被国务院明确要求坚持"法治先行"的国家级新区。作为新区的七个直管街道之一的大厂街道,正踏着新时代跳动的脉搏,在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工作上,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法治在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中的重要作用,这座搭起了十年的"法律桥",亦常建常新,持续熠熠生辉。
通讯员 余静